澎湃新动能——株洲市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解码

2020年12月27日 20:32:34admin浏览量:21次

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,株洲从清水塘破局做“减法”,向“中国动力谷”发力做“加法”。这个承载新中国工业荣光的老工业城市,正从转型升级、新旧动能转换的强烈阵痛中重获“新生”,跃升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新城,在实施“三高四新”战略中迸发出澎湃新动能。

  把握新方位——

  不看短期看长远,为发展闯关,为未来蓄势

  清水塘,曾是中国版“鲁尔区”。株洲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重点建设的八大工业基地之一,清水塘地区被赋予振兴国家工业的重任,陆续布局数百家冶炼、化工厂,株洲由此获得工业化的荣光。

  清水塘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使命与荣光,却也沉积了数十年污染与落后产能,被拖入“全国十大污染城市”之列。

  当“株洲之光”成为“株洲之痛”,株洲决策层深思:未来发展新动力在哪里?

  这是刀刃向内的清醒:作为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,传统动能减弱、创新动力不足、环境承载受限……新发展理念指引下,株洲明显感受到发展阵痛。

  这是站位更高的前瞻:株洲要发挥工业优势,为改革探路、为发展闯关、为未来蓄势,更要在新一轮世界科技经济竞逐中抢占产业变革制高点。

  “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,株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转型升级。只有把握历史新方位,坚持绿色发展,才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。”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认为,面向未来布局,不看短期看长远,株洲要夯实先进制造业基础,下更大力气发展现代产业。

  株洲刮骨疗伤,毅然“换挡”:2013年以来,株洲向冶炼、水泥、煤矿、烟花爆竹等污染落后产能宣战,累计关闭企业2000多家,直接削减工业产值700多亿元。

  喧嚣的老工业基地归于寂静。

  株洲在这张难得的“白纸”上悉心谋划:着力打造山水相依、产城相融的生态科技新城,创新创业的活力之城,青山绿水的美丽之城。如今,清水塘重现活力:昔日的“五彩河”霞湾港焕然一新,水清岸绿;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(B型)投入使用;绿地生态智慧科技城、三一能源装备园建设正酣;轨道交通产业、清水塘转型产业、口岸物流产业、新能源汽车动力产业等产业链相继铺开。

  刷新制造业气质,株洲吹响“冲锋号”。基于轨道交通、航空、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的比较优势,致力打造中国动力谷,构建起以轨道交通、汽车、航空三大优势产业,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,陶瓷、服饰两大传统产业为基础的“3+5+2”现代产业体系。

  打造新优势——

  擦亮国之重器,突破核心技术,迈向创新高地

  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车间,公司科技管理部副部长王湘银巡检督战,忙碌不停,额头渗出一层汗珠。

  “作为株洲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龙头企业,中车株机瞄准数字化、智能化发展趋势,加快突破‘卡脖子’问题,打造新的核心优势。”王湘银介绍,中车株机正在研制时速200公里的商用磁浮3.0版列车,将填补全球该速度等级磁浮交通系统空白。

  转型升级凭什么?新动能培育靠什么?

  创新无疑是源头活水,更是“第一动力”。

  依托“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”“国家创新型城市”等平台积淀乘势而上,株洲把科技创新放在更突出位置,既自力更生又开放集成,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,打造创新平台、攻关创新技术、培育创新企业、引进创新人才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大的科技创新能量。

  从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、全国首列中低速商用磁浮列车,到全国首列商用磁浮2.0版列车、时速400公里的永磁牵引电机,再到全球首条智能轨道示范线、世界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发动机,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在株洲问世。光纤陀螺、特种功能靶材、飞机发动机叶片、高端PI膜等技术也领跑全国。

  近5年来,株洲建成国省创新平台271家、院士工作站21家,创造11项世界领先技术、91项全国领先技术。

  株洲全力部署以工业互联网、5G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为代表的“新基建”。通过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应用,为产业发展插上“数字化”翅膀,“株洲制造”加速向“株洲智造”转变。

  激活新动能——

  结构向优向好,现代产业体系完善,发展迈向高质量

  12月下旬,位于株洲经开区的国创越摩先进封装项目施工正酣。该项目总投资约26.8亿元,计划2022年3月建成投产,届时将实现5G滤波器国产化封测产线零的突破,吸引上下游优质企业进驻株洲。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,预计年营收逾40亿元,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产值近百亿元。

  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集群,并有望崛起为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极。“今天的一棵小树苗,将是明天的参天大树。”毛腾飞如此评价。

  株洲深度考量本地产业优势,从更高视野挖掘发展潜力,以产业链为抓手,紧跟定位,全面强链、补链、延链,逐渐构建起丰富的产业链生态,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升级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效之路。

  传统产业升级换代,再获新机。

 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玻璃原片生产企业之一,旗滨集团进军光伏玻璃领域,已形成硅砂、玻璃原片、在线Low-E镀膜节能玻璃等生产、深加工及销售等“一条龙”玻璃产业群体。

  陶瓷产业的千年窑火在创新中生生不息。“中国瓷都”醴陵推广自动化、智能化生产,今年新增10条陶瓷自动化生产线、3个省级以上陶瓷智能制造示范车间,力促陶瓷全产业链转型升级。

  老工业“转”出新经济。

  位于长株潭融城核心区的株洲经开区、云龙示范区,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蓬勃。重点建设的湖南数据湖产业园,以“大数据采集、存储、计算和分析”为技术支撑,将建成立足湖南、辐射全国的大数据存储及大数据生态产业链产业园区。

  以产业链思维抓项目建设、产业发展,株洲将“3+5+2”现代产业体系细化为16条具体的产业链,推行链长制、产业协会、企业联合党委“三方发力、三线作战”的联动创新模式。

  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高度集中的株洲田心,5公里范围内,“只需喝一杯咖啡的时间,即能找到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的配套生产企业”。

  如此高效的产业链“作业”,为整个产业带来强大的韧性和抗压能力。目前,株洲16条产业链覆盖4000多家企业,年工业产值逼近4000亿元,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%。2015年以来,中国动力谷10大重点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%以上。“现代产业在哪里兴起,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。”株洲市市长阳卫国感叹。

  眼下,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成为全球首个千亿产业集群,航空、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正在加速迈向千亿目标。中国动力谷已成为中国高端制造竞技世界的新名片,开拓了中国制造新版图。

  转型升级,动能转换,株洲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稳步提升协同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4年的2160.5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3003.1亿元,历经阵痛、重压甚至质疑后,继续稳居全省第一方阵;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7.9∶59.3∶32.8调整为2019年的7.3∶45.2∶47.5。


想了解更多湖南招商资讯,请点击湖南园区网http://hunan.chinapark.top/查看。

展开